战火升级!美团深耕医美市场,本地生活版图再扩张 普法强基在行动丨主刀者没学过医、耗材通过微商买,这起“医美”案越挖越可怕
战火升级!美团深耕医美市场,本地生活版图再扩张 普法强基在行动丨主刀者没学过医、耗材通过微商买,这起“医美”案越挖越可怕,
战火升级!美团深耕医美市场,本地生活版图再扩张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 上海报道
本地生活的战火已经燃烧到各个垂直市场,其中就包括医美这个消费风口。
继去年发布北极星医美机构榜后,5月24日,美团医美首次发布了2024“司南医师榜”。据悉,全国16城共136名医美医生入选,平均从业年限达到18年,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比例达68%。
在持续发布榜单背后,面对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种草平台的进军,美团这个本地生活的老牌玩家正试图在各个细分战场修筑起更高也更重的护城河。
医美快速增长
无论是对于医生还是医美机构的评选,都透露出美团在本地生活市场并不想只做一个单纯提供流量的种草平台。
美团涉足医美行业已近七年。5月24日,美团丽人医美业务部负责人李晓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将美团医美的发展历程分作三个阶段。
她表示,美团从2017年8月正式涉足医美行业,在刚开始的0-1阶段,用户对行业认知较少,美团也同样面临没有流量和用户的情况,平台主攻轻医美市场供给和交易的线上化。第二阶段,因为用户对于商品的品质有强烈的需求,美团医美开始联动产业链上游做产业纵深,并尝试做正品联盟,布局扫码验真。而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的第三阶段,美团医美开始做更深度的价值创造,即专业性。
“当前这个阶段,把医生的角色引入到美团医美生态中,希望能够做深行业的专业性。美团作为一个桥梁,可以真正把生态链接在一起,用信任和专业去链接更多用户,相信专业度能再进一步驱动医美市场的渗透和医美用户的增长。”李晓辉说。
在美团持续发力医美市场背后,有业内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认为,医美市场不仅客单价高、成长性也高,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量。李晓辉也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美团医美已累计有六千多万访问人数,以及六个多亿的访问人次。 美团最新数据还显示,2023年医美的线上用户数占比,高出上年4.8个百分点。
美团医美行业负责人刘蓉当天还提及,到现在为止,医美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大概只有5%—6%。对照韩国和欧美国家,医美在韩国的人口渗透大概在20%,美国大概在16%,日本大概在11%,中国医美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本地生活激烈竞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玩家逐渐闯进本地生活市场,医美这个赛道越发拥挤。
相较于护城河更高的美团外卖业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的流量渠道纷纷将面向到店的内容引流当作本地生活战场的突破口,医美正是其中之一。据记者了解,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近年来成为医美行业获客的重要平台,团购、秒杀等手段也为其带来不少销量。
不过,刘蓉在5月24日的采访中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现在来说,内容平台更多在完成种草或者认知这一层,在用户的交易和决策上,其实并没有太多与美团医美同类型的产品。”
她同时认为,美团在医美行业会做得更深入。从做“北极星医美机构榜”“司南医师榜”包括做“避雷针”等深度内容以及现在把“扫码验真”的硬件投放到机构里面去,其实还是希望能在从线上到线下的消费链路中,给消费者提供更深的保障,“深入到用户的履约保障端,这是美团医美有护城河的地方。”
相对其他短视频平台,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确实投入更重。
据美团医美方面介绍,去年做北极星机构榜,美团医美安排黑衣人实地走访几千家机构;今年做司南榜,美团医美则真正收集了近千台手术,花大量精力请专家医生观看每一帧手术视频。此外,李晓辉当天还在采访中提到,“扫码验真”方面,美团今年目标是把市场上的医美机构尽量做到全覆盖,也留了足够的硬件预算,“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修筑更高护城河
在医美商业做得更深更重,是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特别是到店领域,修筑更高护城河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末美团发布了2023年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28.7%至2069亿元,占美团当年总营收的3/4。 其经营溢利同比增长31.2%至387亿元,经营利润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至18.7%。
其中,医美所在的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去年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年度交易用户及年度活跃商家同比增长分别超过30%和60%。财报称,2023年“特价团购”及一系列直播组合都在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每日低价”的心智。
5月25日,记者在美团App看到,需要到店消费的“特价团”和“美团直播”这两个频道入口,都被安排在首页中部的核心位置,这凸显了美团目前对这两项业务的重视。
需要提及的是,围绕本地生活,美团在组织架构上也有相应调整,加速到家和到店协同。
自2022年二季度将到家和到店业务的财报数据并入核心本地商业中披露后,今年4月,美团CEO王兴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将美团平台、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和基础研发平台合并成为“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由王莆中出任核心本地商业CEO。而在今年2月,美团已经宣布王莆中将统管美团平台、到店和到家事业群等核心本地商业业务。
对于上述组织架构调整,王兴在今年4月的财报会中表示,一方面让外卖配送和到店及酒游这两个业务团队可以更紧密地合作,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团队的整合可以帮助美团更好地识别消费者需求,增强美团产品和定价竞争力,也将改善消费者体验,强化美团是本地服务首选平台的消费观念。他同时表示,组织调整还有助于降本增效,加强协同。
美团CFO陈少晖还在上述财报会中表示,虽然其他参与者的进入带来了新的竞争,但美团也看到不同参与者的投资共同推动了本地生活业务的长期前景,“短期利润波动只是我们长期战略投资结果的反映。我们仍然对该业务的中长期增长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发布于:北京
普法强基在行动丨主刀者没学过医、耗材通过微商买,这起“医美”案越挖越可怕
没有营业执照、缺乏医疗资质,主刀医师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前不久,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非法行医致人死亡案件,主刀手术的陈某犯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近年来,“美容”变“毁容”、“要美”变“要命”等事件不时发生,暴露出医美行业存在的“黑诊所”“黑医生”等违法违规问题。
医美手术变“要命”手术
35岁的小丽(化名)不会想到,从走入一间开在居民楼里的医美工作室起,她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
2023年7月30日下午,小丽在这里向“陈大夫”支付2.7万元费用,并接受了四项美容服务。
在做完最后一项注射美容治疗后,她开始浑身抽搐,瘫坐在客厅过道,并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症状。
主刀手术的陈某看到小丽“和之前的手术对象表现不一样”,以为是低血糖引起的,还试图给她糖吃。
察觉不对后,陈某和妻子拨打了急救电话,小丽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当晚,小丽因抢救无效死亡。后经尸检确认,小丽系因体内注射玻尿酸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
按照相关规定,医疗美容机构需依法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等条件。
然而,主刀手术的陈某既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工作室也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陈某的非法行医行为是造成小丽死亡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据陈某交代,他初二辍学后从外省来津,后取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专学历,跟医疗美容毫无关系。他唯一的医疗美容培训经历是在外省一家美容院进行“观摩实习”。
受访专家介绍,玻尿酸注射需要由专业医生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操作,注射的部位、剂量、层次都有明确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陈某交代,为了控制成本,他给小丽注射了主要成分为玻尿酸的丰体针,丰体针通过网络渠道购买。
“其实我也不懂丰体针到底是什么,包装上全是英文。卖的人告诉我是什么,我就怎么和客人说。”
“黑医美”机构营业六年
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天津唯辩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君君告诉记者,陈某的工作室没有招聘其他人,只靠他自己和妻子两人经营,业务范围包括光电类项目、注射填充类项目等多种轻医美项目。
陈某负责当“医生”,其妻子则迎来送往、给客人术前术后拍照。
这样一间“黑医美”机构,却营业了6年。
陈某的工作室位于一处高档住宅小区,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里安保措施比较严,楼内电梯需要刷卡乘坐。
知情人士透露,在经营期间工作室没有悬挂和张贴任何招牌标识,隐蔽性较强。
据了解,工作室“获客”主要通过朋友圈宣传和熟人介绍。
“陈某和妻子有多个微信号,他们联系广告公司制作虚高端宣传广告进行包装,把从网上找到的医疗美容前后对比图和其他医疗美容机构的手术视频发布到朋友圈。”赵君君说。
为了招揽客户,陈某还和熟客约定,介绍客源后,会根据顾客消费数额给介绍人10%至50%的好处费。
有知情人表示,工作室的服务、环境看起来很正规,多数来此进行美容项目的顾客没有询问过医疗资质等问题。
“如果个别人问起来,就转移话题,一般她们不会再追问。”陈某说。
陈某交代,工作室的利润很高。日常使用的器械和耗材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一部分通过各类展会上添加的“微商”购买,东西进价不贵,却可以收费数千元至数万元。
有十多年医美从业经历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一些“微商”卖的高端制药售价很低。
以医美常用药品保妥适为例,正规渠道购买价格普遍在2000元以上,但“微商”等渠道销售的高端制药可以低至几十元。
“如果不是专业人员,很难对这类高端制药进行分辨,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李先生说。
多管齐下让“黑医美”无处藏身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整治力度,但“黑医美”导致的伤残事故、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2023年,成都一美容院非法行医致人失明,美容院被判赔34万元;2023年,一位“90后”女子经服装店店主注射玻尿酸填充额头,落下终身残疾;2021年,新疆一名19岁女孩整容时心脏骤停,被告人无行医资格……
由于一些“黑医美”藏在写字楼、酒店、小区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隐蔽性强,监管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受访人士和专家建议,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持续深入打击“黑医美”产业链条。
天津社会科学院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所副所长段威表示,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黑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消息进行动态监测,畅通网络维权渠道;把常态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保持从严监管的高压态势;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健全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需要有资质的医生、在有资质的机构开展相关操作。”国家整形美容质控中心副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龙笑提示,求美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咨询正规医生,使用正规产品,医疗机构及医卫人员资质均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查询。
天津行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洋认为,一些医美机构通过虚高端宣传、夸大功效、贩卖容貌焦虑等方式吸引顾客,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医美服务的风险与危害,理性看待医美需求,审慎做出医美决策。
中国消费者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皮小林提醒,消费者应留存好消费凭证和证据材料,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及时与医美经营者协商解决,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普法
发布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