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到怪物,从大导到大师
从长江到怪物,从大导到大师,
《喜剧之王》里的跑龙套,《少林足球》里的破烂王,《长江七号》里的落魄民工。周星弛的角色一如既往地卑,从没脱离他的草根范畴,从没否定他的励志精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很多喜欢他的,也有很多讨厌他的。我呢,只是喜欢他某个作品,讨厌他某个作品,向来对事不对人。
中国的大片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装的市场,历史的重演。目前为止,有能力但没跟风的,可能只有周导演吧。记得美国人说硅谷有种精神叫向前看,国家有种思维叫创新。
那么我认为,中国有种现象叫吃老本,有种思维叫怀旧。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玩游戏,前者拿的是纳米武器,后者拿的是鸳鸯宝刀。在中国某些导演的影响下,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别再说周不会导演,也别再说他不会演戏,他就如同刘德华,后者也常被人说不会唱歌不会演戏。这两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象是难兄难弟。做事很有诚意,但往往得不到满堂喝彩。但,世间自有正气,喜欢这两位的人,多是欣赏他们的人品或者精神。中国是缺有才华的艺术家,但更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
凭心而论,一直敬佩的可能是斯皮尔伯格,这位在美国呼风唤雨的大导演也拍过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不过人家是为了让全世界记住那段惨痛的历史,那场真实血腥的惨剧。
而我们拍历史片的导演,可以让全世界记住什么呢?大辫子?房?大将军?可能这位将军还是虚构的。
当一个大导演没有了责任,没有了创新,那么他们和小导演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既然区别不出来,那么我们为何又叫他们大导演呢?哦,莫非可以这么下结论:有大投资的导演统称为大导演。逻辑推理,好莱坞的片子一般投资在六千万美元左右,那么,这是不是可以说,他们的导演资格比中国的一般都要大?好好好,钱不能说明问题,但艺术也说明不了问题,那么,谁能给大导演一个合理的定义?
奉俊昊,韩国票房大片《怪物》的导演。本片已被好莱坞断改编权,国外版权高达八千万美元,只是听说啊。此片,《哥斯拉》,《异形1》,是我最喜欢的三部类型片。相比之下《怪物》我最喜欢。因为它拍得很人性化,叙事很理性化,而怪物的设计也比较个性化,符合动力学,有自己的特定动作,比如灵活地腾挪跳跃。美中不足的是,导演仅仅是把他作为怪物来看,没有更深刻的表现,但作为短短的电影来说,本片的内在已经不少。也许本片有很多逻辑不否,但哪部电影是拾全拾美呢?第一印象不错就行,有琢磨头就够。电影向来是遗憾的艺术。
通过怪异的入侵者来展现家庭戏的片子其实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类型,新的如斯氏的《世界大战》。无论技术还是艺术,都会有一丝的震撼。
《怪物》会讽刺人性,,美国,所以将它看作是一部讽刺喜剧或悲剧也不为过。众所周知,很多经典作品都非常惯用讽刺手法。运用得娴熟的,很可能成为大师,比如卓别林。
仅凭一部作品,不太可能看出导演的真才实学,因此又看了奉以前的作品《杀人回忆》和《绑架门口狗》。《杀》很早就看过,再次温习。三部作品,题材各异,视角各异,相同点,我觉得还是讽刺。什么叫讽刺?就是以夸张或喜剧的方式去展示一件有着残酷本质的事件。以喜衬悲,节奏对比,相得益彰。如同绘画,不同线条,不同色调,但一切只是为了让主题更加独特而深刻。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一些中国片的通病。主题反战,导演就应该塑造一个好战的主角,这样的对比就象黑白对比,刻骨铭心的深刻。
我一直认为导演分三种。第一,既编又导的。如斯皮尔伯格,蒂姆波顿,吕克贝松,盖瑞奇,周星弛,冯小刚等。
第二,不大会编但会导的。如彼得杰克逊。《魔戒》的小说很早以前挺畅销,但我还是认为它不是面向大众的,它写得有点艺术化,节奏不够流畅。但电影的《魔戒》就拍得没话说了,所以在此,我认为作者应该感谢导演。哦,既然说到这,就再说句,拍虚构的历史也行,但中国的导演能不能赶超《魔戒》呢?老说资金不够,我想反问,小学没学好的人,到大学能学好吗?小葱拌豆腐都做不好的人,满汉全席能做的好吗?同行不同类,人先虚怀若谷,才能博大精深。
最后一种,不会编也不会导的人。仅仅为了名利才投身电影业的人。至于具体是谁?区区在下倒是没资格说。请他们对号入座吧。
[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