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9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李湛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你关注的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 最新进展来了


李湛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你关注的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 最新进展来了

发布时间:2024-10-11 12:15:0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李湛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你关注的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 最新进展来了 

李湛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转自:上观

本文刊载于2024年8月25日《文汇报》第5版:文汇理论周刊

主持人:于 颖

嘉 宾: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 湛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姚 凯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持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后,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如何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内涵,及其对于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杜德斌: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的繁荣,人才是核心驱动力;人才的培养,则深深植根于教育的沃土之中。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所谓“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紧密相连的领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创新。这一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原有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壁垒和分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以形成更为强大的创新合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对于推进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互为依存的三个核心变量,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都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是对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

李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高水平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育和人才的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人才是连接教育和科技的关键要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仅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量的增长,更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增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性认识,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战略地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姚凯: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统筹推进三方力量,将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显著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精准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再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此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市场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组合;社会各方将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这种体制优势将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最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根本方法,也是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步骤,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强度和韧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主持人: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在更高层面上深化改革以及更广领域上突破限制作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如何进一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协同聚力,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水平?

杜德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协同聚力,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直面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匹配教育链,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加快培养世界级战略科学家,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团队。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突出关切,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保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持续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就宏大而丰富的优质人才资源。

李湛:“三位一体”是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三者就像紧紧耦合在一起的齿轮,彼此带动,又相互传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如下三个路径。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先导。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在高等教育阶段,要以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为落脚点,培养应用型或研究型人才为核心,以改革高等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为抓手壮大各领域拔尖人才。

以“三位一体”机制为保障。首先,完善“三位一体”机制中的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其次,在“三位一体”机制下深化央地协同、使命协同、组织协同功能;最后,做好“三位一体”机制与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等其他机制的有效联动。

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助力。加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科研、科技交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善于扬弃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用好国际交流、用活各类人才,深度整合国际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在开放共生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姚凯: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多层次耦合机制。在国家层面,应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和支持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协同发展。

其次,多方共同发力,共促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一方面,在教育、科技、人才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平台,通过高能级的平台载体和高水平的人才发展空间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最后,针对性地破除制约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教育方面,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主持人: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在“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跃升中,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五个中心”建设取得了怎样瞩目的成就?对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要求,上海如何加强统筹联动、激发创新活力,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注入磅礴动力?

杜德斌: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资源集聚力、创新策源力、原创供给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和改革突破力持续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创新集群第5位。在2023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双百强”报告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上海综合实力保持全球科创中心第一方阵,位列全球第10、全国第2,在产业变革驱动维度,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加速“全链条”全过程创新,切实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由“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优势,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学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二要大力培育标志性创新“引擎”企业。坚持立足本土,强化内生,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引擎”企业,支持本土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要打造一批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如,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等科研主体现有的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资源,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建新的规模较大的联合协同攻关科研机构等。四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大力培养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型、战略性的“帅才”,以及实干型、创造性的“将才”。五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从参与创新到主导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协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的重大科学难题。

李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二是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形成规模。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三是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张江科学城的加速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带的形成,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上海还通过举办世界顶级科技盛会等,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全球科技话语权。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上海还需落实几项关键举措。一是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发展,以科创中心为引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创新协同,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共建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来沪发展。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加大对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姚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在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功能。下一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基础研究新型平台建设,聚焦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研究。同时,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进世界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其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实施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着力解决教学滞后于经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未来经济产业转型的岗位需求。

再次,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建立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和保障,为人才创造富有挑战和创新机遇、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在子女教育、落户、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服务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最后,加强区域协同,发挥“头雁”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包括科研设施、数据资源、科技成果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与国际创新要素接轨,支撑人才要素在区域与国别间的高效循环,以人才的国际循环带动更加广泛的资源要素国际交流。

1

杜德斌

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互为依存的三个核心变量,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都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是对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

2

李湛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上海还需落实几项关键举措。一是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发展,以科创中心为引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创新协同,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共建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

3

姚凯

“要针对性地破除制约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教育方面,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你关注的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 最新进展来了

今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描绘出公园城市战略路线图。在城市建设者们做出的诸多努力和探索之下,“成都”与“公园”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成都金牛坝科服功能区作为公园绿地最富集的功能区之一,也在不断探索公园与产业的有机融合。特想集团西南总部作为最早入驻该片区的企业之一,在受疫情影响的当下,主动出击,突破自我,一个全新打造的“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有望在今年正式亮相。

落地:艺术影像传承美好生活

在城市的西北,美丽的府河摄影公园以“摄影”和“花卉”为主题,汇聚了众多摄影企业与艺术家,而由特想打造的特想艺术空间就位于星宇巷的13号。它的外观是一栋颇具艺术感的西洋式楼房,穿过临街开放的咖啡厅,一楼是艺术商店,二楼则是1200余平方米的国际标准专业展厅。 在不对外展示的办公区域,还配备了亚洲功能最全无尘装裱车间、飞思数字采集系统、数字暗房、激光银盐工作室、艺术微喷、冷裱车间、琥珀摄影棚的研发制作中心。

多功能的空间与设备让特想·艺术、特想·光影和特想·印象三大品牌得以集中落地,为市场提供集展览、收藏、影像作品输出、数字采集输出、装裱、艺术衍生品开发等一站式专业服务。 “得益于金牛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成为了集团中体系最完善的分公司。”特想集团(成都)副总经理喻晓峰这样说。

特想集团由全球五百强的印刷企业——香港永洪集团全资打造,中国总部设于深圳,于2019年4月由科服功能区引进成立西南总部。进驻金牛区以来,特想一直秉持“艺术影像传承美好生活”的理念,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练就实力。

发展:推动艺术创作快速转化经济效

在艺术方面,特想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为活动举办和文创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特想与权威机构和艺术类高校建立联盟,不断发掘培养青年艺术人才,保障内容和人才的可持续输出。开业至今,特想累计举办和策划了丝路国家国际摄影优秀作品巡展、“东西方文化差异”冷军讲座、“HERE IS CHENGDU”太古里vs陈漫摄影展、2021UNDER ARMOUR“把汗流漂亮”等40余场摄影及艺术活动。

在技术方面,依托集团在印刷技术方面的深厚实力,特想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专业、权威的影像工艺技术支持和制作输出服务。 其研发的金属板、木板、亚克力、玻璃等非常规输出材质,可以根据作品不同的风格选择最合适的输出材质和装裱工艺,使作品的表现力最大化。 高品质的工艺技术还被运用到了文创产品中,特想与艺术家和青年艺术人才合作,降低艺术品的成本并提高产量,推动艺术创作快速转化经济效益。

突破: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

“现在很多活动都因疫情搁置了,但疫情也加速了行业洗牌,从业者都在寻找突破口,我们也发现了更多可能。”据介绍,特想逐渐拓展C端市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前主要面向B端市场,相对于被动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面对C端市场,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去摸索甚至引导客户。”喻晓峰介绍说。 特想与专业技术团队合作,研发线上商城和直播电商。开启线上售卖后,特想突破了地域限制,获得了更多客户。

值得关注的是,特想正在联合金牛区合作建设府河摄影艺术科技产业园,整合成渝双城文创资源,利用府河摄影公园中加水岸12号楼物业载体,布局商业摄影师共创空间、四川摄影文创品牌孵化基地和摄影艺术线下体验平台。据介绍,产业园预计将在今年7月投入运营,将打造以职业摄影师协会、修片工作室、网红直播平台为主的共创共享空间;以天府元素为主题的品牌孵化基地;同时集聚摄影文创特色产品,打造文创艺术体验平台。

未来,特想还将不断突破自我,全面提升数字化、现代化水平,以创新支撑产业链建设。府河摄影公园也将加速打造文创摄影产业生态圈,助力金牛成为成都摄影文创产业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带动力最强的片区。(谢璐 张冬雪 文/图)

发布于:四川?

热门阅读排行
© 19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