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平替”能否反杀“服装刺客”? 行业见证江西75年|从“挂墙卖”到“品牌化”:服装零售的华丽蝶变
“万物皆可平替”能否反杀“服装刺客”? 行业见证江西75年|从“挂墙卖”到“品牌化”:服装零售的华丽蝶变,
“万物皆可平替”能否反杀“服装刺客”?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6期内容
进入夏天,溯溪鞋加防泼水外套的组合,代表了部分年轻人的实用主义穿搭;而对军大衣、花棉袄的热捧,则是他们在冬天“整顿羽绒服市场”的真实写照;更多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追求“大牌”,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时下,年轻群体的穿搭偏好正在悄然生变。
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巨变,他们不再追求虚幻的品牌符号,拒绝消费主义,回归理性消费。所谓消费降级的背后,实则是消费观念升级——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服装真正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重视精神的满足,关注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而这,才是这场穿搭之变背后的价值所在。
穿在身上的“实用主义”
一家轻奢品牌近日发布财报称,今年前3个月,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大减17%。综合多家奢侈品公司的财报不难发现,奢侈品头部品牌已告别高增长,一些二线奢侈品牌业绩也表现出倒退态势。这与同期新中式等国风穿搭服饰与日俱增的销售额,形成鲜明对比。
在抖音平台,一条题为“我在广州批发市场买衣服杀疯了”的视频,获得超2亿的播放量,让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冲上热搜。而在冬天,军大衣、花棉袄在“不拘一格”的年轻人引领下,也冲到潮流前线。短视频平台上,成群结队的大学生、高中生集体穿着军绿色棉大衣和五颜六色的花棉袄走校园、进教室、逛集市。有的学生甚至还身着军大衣和花棉袄亮相学校运动会。
这些售价几十元的大衣、棉袄与动不动就几千元一件的羽绒服相比,简直太有竞争力了。售卖生产军大衣、花棉袄的商家迎来了“泼天富贵”。源头厂货直销平台1688的数据显示,仅去年11月1日至12月12日,军大衣在平台的搜索人数日均同比增长236%,搜索次数同比增长216%,买家数同比增长50%。同期,花棉袄的搜索人数日均同比增长163%,搜索次数同比增长159%,买家数同比增长49%。
继反杀“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美妆刺客”后,年轻人纷纷用脚投票,从大学校园开始,掀起了购买军大衣、花棉袄的热潮。许多网友感叹:00后开始整顿羽绒服市场了。“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花棉袄、棉大衣更有性价比”,这句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话,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大牌,曾经在“包治百病”“对自己好一点”“再不买又要涨价了”等话术营销下,被包装成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但如今,理性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我,现在,真的需要大牌吗?”成为“世界工厂”的数十年间,“中国制造”早已凭借实力赢得了世界口碑。
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在21世纪的青年一代,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繁荣富强,他们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不再盲目迷信国外大牌,“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会再像“大冤种”一样,而是非刚需不购买。年轻人已经意识到,“反大牌”并不等于一味抠门、压抑自己的消费需求,即使不买大牌,也没有委屈自己。
一项有关中国青年金钱观的调查数据显示,82.4%的年轻人开始“精研型消费”,即从“炫耀和符号消费”变成“追寻自我的消费”。这意味着,年轻人不再一味地追求大牌,不再愿意为“品牌税”埋单,而是认真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在不同品牌、质量和价格之间做精明的消费选择。
“万物皆可平替”
穿搭喜好之变,实际上承载了当下年轻人的一些情绪价值,动辄数千元的羽绒服引发了年轻人的疯狂吐槽,“消费降级”成了网络热词。当昔日以“分享精致生活”著称的小红书用户,大大方方地喊出“消费降级真的不丢人”时,这样的转变真的令人无法忽视。
豆瓣上也有17万用户聚集在消费降级组。他们讨论着消费结构的降级,希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类别;也讨论着消费欲望的降级,只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服装品牌;他们不再为购买廉价服饰而感到自卑,反过来为自己的省钱与精明而自豪。在不降低消费品质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比价寻找平替,找到更便宜、更具性价比的货源或购买渠道成了主要诉求,一些小众赛道充满平价替代的品类,一跃成为年轻人消费降级的热门选择。
新消费群体从“冲动消费”中醒悟过来,转向了“需求型”消费,大牌溢价太多,“万物皆可平替”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宣言。在小红书,关于平替的笔记超过200万条,内容五花八门,都将性价比放在首位。“消费降级不丢人”“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很多钱”、拒绝“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超前消费,年轻人开始回归适度消费,主动拥抱消费降级。
都市青年古风扮相传习乞巧民俗
随着消费信息的获取渠道、购买渠道、体验渠道更加多样化,“平替”的需求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甚至连像1688这样的B端平台也被年轻消费者挖掘出来,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消费者分享在1688上如何买到好物的经验,1688也因此升级为淘天集团一级业务。拼多多营收和市值的扶摇直上,也反映出大众逐渐趋于理性、平价和实用的消费选择。
事实上,单纯的低价并不是吸引消费者为“平替”埋单的真正原因,“平替”大行其道,更多还是与大牌商品的性能和功效相比,平替“质量差不多”“效果一样”“用起来没差”。花小钱能get大牌同款,不香吗?
“成为金钱的主人”
消费降级本质上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炫耀性消费,到成熟型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我身份认同不是来自外界,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于是,他们不再去依靠一个外在的品牌来证明自己,而是明辨哪种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
穿搭之变,是年轻人清醒权衡过后的自我选择,“少花钱”不等于“不消费”,而是在认清了消费的本质后的自由选择和理性支配。在豆瓣“低消费研究所”小组,一群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模式,他们明白消费降级不是去做苦行僧,而是认真对待每一笔消费,成为“金钱的主人”,尽可能让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一些年轻人开始记账,有人甚至在社交平台开启了“今年用完再买”的计划,每周更新支出账单,还请网友监督自己。
消费降级不是目的,理性消费才是。年轻人会去主动选择性价比更高、更优解的服饰和服务,也更愿意把钱花在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等方面。可以说,伴随着消费降级的,是头脑和思维的升级。当我们从冲动消费里跳出来,试着用局外人的姿态对自己进行审视,我们就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更有用、更长久、更具有性价比的地方。
这种穿搭之变、这种清醒的活法,才是消费降级背后真正的意义。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
半月谈记者:李晓玲 / 编辑:李建发
原标题:《反杀“服装刺客”,消费头脑升级》
责编:褚孝鹏 / 校对:张子晴
发布于:北京
行业见证江西75年|从“挂墙卖”到“品牌化”:服装零售的华丽蝶变
编者按:1949年,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75年以来,4500万赣鄱儿女在红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奋发图强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西新画卷。75年时光在流转,行业在变迁,不变的是江西人民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每一个江西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江西。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策划推出“行业见证江西75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变迁,以期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赣鄱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再现江西人民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进历程,唱响经济光明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磅礴力量。
大江网/大江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陈春伟报道:走进“衣世如歌”服装店,灯光柔和,音乐悠扬,衣架上挂满当季服饰,款式新颖、错落有致,绿植等装饰品为这片小天地增添了几分活力。店员面带微笑地穿梭于顾客与衣架之间,让每一次购物都变成了一场关于美的探索与发现。望向琳琅满目的服装,从业近30年的服装店老板王淑云不禁感叹:“选品、陈列、销售……各个环节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衣世如歌”服装店老板王淑云介绍货架上的衣服(陈春伟 摄)
穿上新衣,每天都得进货两次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购买衣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衣物作为紧俏商品,做一件新衣服有时需要花费全家几个人一年的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对衣物使用的节俭态度。新衣服穿上身,孩子们会兴奋地跑来跑去,而大人们则小心翼翼地穿着,生怕有丝毫损坏。
1995年,在家排行第五的王淑云怀着“穿新衣”的愿望,在南昌一家农贸市场,租了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卖起了女装,自己穿上新衣服充当模特。虽然款式单一,可“把衣服往墙上一挂,一上午就卖完了。”于是她每天都会坐公交到老洪都大市场进货两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零售商和连锁店的出现,在一片讨价还价声中,“一口价”渐渐流行起来。二十一世纪初,王淑云也带上打价机做起了平价服装超市,在三四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上千种衣服,齐码齐色。当时的店铺还是水泥地,却不耽误顾客排队购物,人来人往间扬起了灰尘,“那时开始跑量,整车的衣服拉到店里去,一个卖场一个月就能赚40万块钱。”
二十一世纪初,老洪城大市场临街店铺,顾客在挑选衣服
追求时尚,衣服可能三天就过时了
2008年前后,优衣库、ZARA、H&M等一批快时尚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凭借一流的设计、二流的品质、三流的价格,成为服装圈中的“宠儿”。同时国内大品牌也来到了县城、乡镇,出现“租金翻一番,不租立马有人接手”的情景。于是2009年,王淑云来到了老洪城大市场,也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自己坐着火车,跟随大流前往广州进货,选购那些可能热卖的服装。
“那年7月中旬,我选中了一款马甲,没想到它成了爆款,热度一直持续到国庆节,生意一下就有了起色。”凭借着对服装的敏锐度,王淑云频频选中能够热卖的衣服,渐渐打出名气。现在王淑云会每周出差寻找潜在爆款,更新服装款式。因为衣服很容易过时,有些“两三天就不好卖了”。
二十一世纪初,服装店老板王淑云穿上新衣当模特
打响品牌,浏览量堪比人流量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服装品质、设计风格等有了更多要求。不少服装店纷纷向品牌化运营转型,以区别于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于是,江西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洪城大市场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品牌的集合地。2019年,洪城大市场商户袁卫从代理品牌到创立自主品牌“小灵伢”,通过品类延伸、品质提升,主打“我有千万款,总有一款适合你”,努力打造婴童服饰一站式运营商。
2006年袁卫搬到一楼临街店铺
为更好地展示商品,袁卫历经多次店铺搬迁,从一开始三面封闭摊位“孕妇都可能缺氧”,搬到位于一楼的店面直面“日晒雨淋”。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她渐渐意识到流量的重要性,“浏览量就好比是在门店门口走过的人群,门口走过的人群多了,曝光率就高了。”新洪城大市场建成后,她在顶楼角落搭建了一个“品牌展示馆”,这在过去可能属于偏僻的地方,但是借助微信等平台,不少人慕名而来,享受贴心服务后,“小灵伢”品牌渐渐推广开来。
“小灵伢”服装店(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洪城大市场提供)
记者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物资匮乏到经济腾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卖衣服的商家们也随之完善他们的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尽可能贴合消费者需求。这些变化,不仅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深刻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演变、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